第230章 枪与笔(求月票!)
推荐阅读:独尊星河、妙医圣手、三途志、来自异域的妖王、洪荒武仙、末世生死游戏、战印传说、食物链顶端的男人、大数据世界、义气水浒、
第230章枪与笔(求月票!)
《民族光复,百废待兴,教育、实业何者更为重要》
虽只是一道普通的考题,可这道题却是出给整个民族的,最初这道题只是南京国立高等师范大学的考题,但最后这道题最终还是在从考场转向社会,在光复后的社会上引起一番不少的争论,而这种争论的根源实际上是由执政府内教育部与农商部争夺经费所导致,最后在的“教育主脑”、“实业主躯”的争论下,这场争论得以结束。(手打小说)
如果说争论带来最大效果是什么,恐怕就是国人开始正视现代教育,“普法战争的结果于讲台前便已决定。”、“甲午之败,从日本大办教育起便已注定”教育强国或许正是从争论中得到国人的认同。
同样的师范学校免则学费、膳宿费,毕业后即可担任教师的招生广告,教师工资由县、省、中央三极保障,也使得不少人相信这或许是个谋生的好职业,更何况“师者为尊也”,当教书先生,也不辱没体面。
虽说一些人还梦想着新朝重开科举的举动,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从光复至今,先是“公务员”招考,又是用公务员为诱使他们的念那些用曲里拐弯的“横行文”写成的“算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动植物学和外国文。”的现实,虽说科举梦并没有顷刻间醒成一枕黄粱。但也彻底绝了大多数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
虽然说一部分士大夫并没死去那份读“四书五经”,钓“布衣卿相”的侥幸之心,可现实总是残酷的,报纸上教育部的编成,公务员的招考,“不废而废”的现实,虽说令自认被国家遗弃的举子们变得有些失魂落魄,可与之相对应的,国家还是给了这些人指了一条路,教师,对于绝大多数穷书生来说,教师成为了他们最后的生计。
虽说一些前朝候补为官的士大夫精英们,依然的在等待新朝开恩,许前朝补官为用,可面对新朝重视的新学,他们也不得不去学习新学,而更多的穷书生却没有他们的那份休闲,为了生计,纷纷投身于各县、府创办的师范速成学堂,也有一部分人投考省城办的半年预科,五年学制的高等师范学院。
国立南京师范大学,在南京城外紫金山下,与国立南京理工大相领,背对郁郁葱葱的紫金山。周围的大自然环境显得极为优美。从学校附近,又可看到马鞍山至南京铁路上驰过的火车发出隆隆的轰鸣声,满天飞扬的烟尘,不绝于耳的“咔嚓咔嚓”声,长长的蒸汽萦绕在机头,这似乎带着时传来时代的气息。只不过这条从马鞍山延伸的铁路在光华门站便成为断头路。
国立南京师范大学是南京最早招生并投入使用的大学,它的规模、教师力量和设备,都是优先保障的,甚至执政府还提出了“最优秀的人才去师范大学”的要求,由此可见执政府对的师范教育这“群学之基”,国家教育建设根本的重视。
与任何一所教育部主办的大学一样,国立南京师范大学的校章规定的教育方针“除照部定教育宗旨外,特采最新民本主义”,即“道德实践”、“身体活动”、“社会生活”,“各种教授应提倡自动主义”,很强调人格和学识的全面培养。学校更是从社会上聘请了一批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教师,用于教学。
虽说教学主楼未成,但时不过是刚进洋历8月,师范大学便已经开始,来自各省的近4000名学生将在临时搭建的木板房内住宿、学习,在这里开始他们未来五年半学习生涯,在这些学生中,有十七八岁的接受新式教育的少年,也有三十余岁的中过秀才甚至举人的老书生,校舍虽是简陋,可那正在施工中的大学教学楼和宿舍楼,无一不让这些学生们感觉有些新奇。
此时这些年岁不等的学生,却穿着黑色的学生制服,按班分成方队站立在操场上,他们将在开学之前,进行一个月的军训,这是教育部制定的教育章程中的一个环节。
“……你们不要以为军训其实无非就是一群人列队站在操场上面向太阳站半小时,”
手端着步枪的军事教官面对着学生大声喝喊着。
“你们离开学校之后,将会负育人子弟之责,其责任远甚于其它任何学业,教育强国,教育强国,教育同样也可祸国”
年龄甚至比他们还中的许多人还要小上十几甚至二十岁的军事教员的语气非常严肃。
“现在,你们谁能告诉过,为何教育部会制定中国教育当以军国民教育为主”
环视着面前的学员,军事教官走到一个学员面前,盯视着他的眼睛。
“你来回答”
“报告教官,我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意图族存民强,非军国民教育而不能行”
微扬下巴,梁志致大声回答着教官的问题,他知道自己必须要用最大的声音回答教官的问题,否则准会遭受斥责。
“很好你来回来”
“报告教官,军国民教育,在于养成国民尚武精神,去除满清奴役两百六十年来奴性教育之必然”
“你来回答”
“人类的历史乃是人种竞争淘汰的历史,生存竞争、优胜劣汰不无纵贯人类历史,我民族遭泰西诸族侵袭,若不奋起行以军国民教育,复我民族千年尚武精神,复我民族之士精神,他日我国必陷国亡族灭之境,如印度、南洋诸如为历史所淘汰”
……
学员答着,教官点着头,军国民教育是教育部制定的方针大纲。断然行以军国,以护民族存亡。也正因如此,民族的危机和社会的责任才会促使教育部制定了以军国民教育为中国教育根本,意图以军国民教育重建民族尚武精神和士之精神。
“何为士之精神”
“士之精神信仰之条件,可得十数端。一曰常以国家名誉为重,有损于国家名誉者刻不能忍。一曰国家交涉有损于国家权利者,以死生争之,不畏强御。一曰苟杀其身而有益于国家者,必趋死无吝无畏。一曰己身之名誉或为他人所侵损轻蔑,则刻不能忍,然不肯为短见之自裁,不肯为怀忿之报复,务死于国事以恢复武士之誉。一曰对于所尊长,常忠实服从。虽然,苟其举动有损于国家大计或名誉者,虽出自所尊长,亦常抗责之不肯假借。事定之后,亦不肯自宽其犯上之罪,而常以身殉之。一曰有罪不逃刑。一曰居是职也,必忠其职,常牺牲其身乃至牺牲其一切所爱以殉职。一曰朋友有急难以相托者,常牺牲其身命及一切利益以救之。一曰他人之急难虽或无与于我,无求于我,然认为大义所在,大局所关者,则亦锐身自任之,而事成不居其功。一曰与人共事,而一死可以保秘密,助其事之成立者,必趣死无吝无畏。一曰死不累他人。一曰死以成*人之名。一曰战败宁死不为俘……要而论之,则国家重于生命,朋友重于生命,职守重于生命然诺重于生命,恩仇重于生命,名誉重于生命,道义重于生命,是即我先民脑识中最高尚纯粹之理想……”
回答长官提问的学员在那里道着的“士之精神”就象鼓槌般击打着众人的心。即便是这些手无搏鸡之力,百无一用的书生,此时也生出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只觉得浑身气血为之愤涨,似看到先秦诸人体国为国的一幕,若是人皆如此国必能强。
这是梁启超新书中“中国之士”的士之信仰,这是他在西方和日本对中国“中国之历史,不武之历史也;中国之民族,不武之民族也”的蔑视刺激下,内心怀着愤慨邃奋笔疾书,于月前写就,随即被执政府出资于商务出版,五千余字的文字是反思,亦是呐喊。
尚武精神和武德的消失,是中国自秦汉之后,最大之痛,而梁启超在书中所选取的具有中国士之精神的七十多个人物中代表民,基本都集中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阶层,春秋战国,分而争霸,一日不自发有位,一日就有被他国吞并的可能;所以在那样的历史环境中,从庙堂到百姓,都有一种“尚武”的精神,都有一种值得尊敬的“武德”。
最初书定稿名是〈中国之武士道〉,可在陈默然看后,却改名为〈中国之士〉,用他话说日本的武士道本身就是从中国剽窃的,日本武士道所信奉的“忠诚、信义、廉耻、正直、坚毅、简朴、胆识、礼节、诚实、礼仪”无一不是中国的古代传统,而现在中国唯一需要的做的就是重扬士之精神。
“数百年来,士之精神的缺失,必然导致的结果一是知之者不敢呻吟,不知者莫知痛苦;二是明知国家之危亡,犹可颂曰太平;明知官吏之**,犹可媚曰文明;明知人士之无罪,由可诬曰当诛……只有文武兼备的人才有坦白光明的人格,文武兼备的社会才是坦白光明的社会。偏重文德使人文弱、柔佞、阴险,只知使用心计、欺诈、失去了光明磊落的风度,中国二千年来社会各方面的卑鄙黑暗都是文德畸形发展的产物。”
作为执政府执政,陈默然不仅出资大印此书,发于官员、军队之中,甚至还特指定将其编入教程之中,“以教育弘扬士之精神”,自然的作为中国最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国立师范大学自然需要学习士之精神,最终由他们教授于学生,用尚武与武德改变这个民族千年的积病,而这正是陈默然所希望的。
就像此南京国立师范大学近四千名学生,在开学后,首先进行长达半年的预科学习,所学习的除去现代数字、理化、地理、历史之外,最重要一课便是军训,先把他们变成军人,随后才是老师。
当一个国家面临时生死存亡之危时,没有人会去考虑这么做的弊端,这么做未来发导致什么,有什么比民族生存更为重要?如果连国家、民族都不存在了,那么还有资本去谈论其它吗?自上而下的一致性,使得光复后的中国教育,从一开始就走上一条与他国截然不同的教育之路。
望着操场上进行军训的学生,张百熙的眉头时皱时缓,虽说京城破而未降,可南京却赦免了他,只因为他为教育作着一定的贡献,甚至于南京的教育部还给他一纸聘书,请他到南京教授国学,而在这国学面前,他自己亦一个学生。
过去人们常道“以德报怨是为美德”,而现在却强调“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现在的教育虽讲国学、虽依儒学,但扬的是先秦时的尚武之神,讲究的是“士”的精神,可以抛弃生命,去做必死之事。讲究有是“士为知己者死”,“士可杀不可辱”等的信条,又提倡以“忠”、“信”作为个人准则。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心想着自己将要上的课,张百熙颇为无奈的摇摇头,无论如何这去其糟粕的国学课总是要授的,在课堂上他必须要大讲“士之精神”,要通过教育重建执政所希望的“人人皆士”的民族。
“想法是好,但……”
心下轻叹着,张百熙的脚却在朝着不能不谓之简陋的教室走去,而在他的身后,依传来一阵阵吼声。
“这是什么?”
训练的教官左手举起手中的步枪。
“步枪”
“这是什么?”
“笔”
齐声的喝吼在操场上回荡着,学员们盯着教官手中的枪与笔,他们知道这是什么含意,与普通大学不同,师范学校的制服帽徽恰是枪与笔的交叉。
“两者相合为何物?”
“立国之基、强国之本”
听着学员们的喝吼声,教官这才满意的点点头,铁血是立国之基,而教育则是强国之本,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合上手中的教授档案,陈默然的脸上依带着不可思议的神色,甚至于不时的摇着头,爱因斯坦在中国而且是东序大学的一名讲师。
有那一个发现比这个发现更令人震惊的。
瞧见执政的神色,蔡元培的心里有些敲着鼓,东序大学招聘的近500名外籍教授、讲师都是他一手负责的。
“执政,我们在国外招聘教授时,虽说开出高薪,但真正的知名教授学者愿意来中国的毕竟只是少数,这些人无一不是经过精心挑选,其中不少人在欧美,或许并不是具备教授资格,但是对于我们来说……”
的语中多少的带着些无奈,
“相比于欧美一流高等学府,一流的教授往往不会接受的东序大学的聘书,这使得东序不得不放底要求,虽说放底要求,但目前的东序的教授和讲师,大都具备真材实学,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由名师推荐,我们同他们签定的亦是五年至十年不等的合同。”
“鹤卿,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不必有什么顾虑,没有凤巢岂能引来凤凰,这东序大学草创,能聘请来这些教授、讲师,已经实属不易,咱们这个国家说好听了什么都有,说难听了什么都没有”
点燃一根香烟,陈默然稍沉默了一会。
“可一无所有也不错,一张白纸好做画嘛这些教授、讲师在国外或许不受重视,但在这里我们可以给他们充分的空间和支持,让他们去从事教学和研究,你不是和我说过,办大学要守着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义的精神吗?对学生是,对教授、讲师亦是如此,谁能说在合适的条件下,我们引来的这些教授不会出现几个影响世界大学者呢?”
在蔡元培的面前,陈默然当然不会说这个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将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科学家,他的研究将会改变整个世界,毕竟现在的他只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青人,甚至根本不具备担任大学讲师的资格,可未来呢?只要这里能够给他提供足够的空间。
“二十年,我曾说过,中国富强的关键在未来的二十年,而在这二十年中,教育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中之重,现在东序若许没有任何名望,但二十年后谁知道呢?”
说话的时候陈默然用手指轻点着桌上爱因斯坦的档案,然后抬头看着蔡元培。
“也许二十年后,这个人会成令整个世界为之景仰的科学家,同样的东序也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理工学府,而这就是我们需要去做的,用二十年教育去改变这个国家,一年内,我可以练出百万强军,但是对于这个国家来说,二十年才能培育出一代人,”
陈默然的语气突然变得严肃,神情也显得极为认真。
“鹤卿,你的肩上之责,可远甚于我啊”
《民族光复,百废待兴,教育、实业何者更为重要》
虽只是一道普通的考题,可这道题却是出给整个民族的,最初这道题只是南京国立高等师范大学的考题,但最后这道题最终还是在从考场转向社会,在光复后的社会上引起一番不少的争论,而这种争论的根源实际上是由执政府内教育部与农商部争夺经费所导致,最后在的“教育主脑”、“实业主躯”的争论下,这场争论得以结束。(手打小说)
如果说争论带来最大效果是什么,恐怕就是国人开始正视现代教育,“普法战争的结果于讲台前便已决定。”、“甲午之败,从日本大办教育起便已注定”教育强国或许正是从争论中得到国人的认同。
同样的师范学校免则学费、膳宿费,毕业后即可担任教师的招生广告,教师工资由县、省、中央三极保障,也使得不少人相信这或许是个谋生的好职业,更何况“师者为尊也”,当教书先生,也不辱没体面。
虽说一些人还梦想着新朝重开科举的举动,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从光复至今,先是“公务员”招考,又是用公务员为诱使他们的念那些用曲里拐弯的“横行文”写成的“算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动植物学和外国文。”的现实,虽说科举梦并没有顷刻间醒成一枕黄粱。但也彻底绝了大多数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
虽然说一部分士大夫并没死去那份读“四书五经”,钓“布衣卿相”的侥幸之心,可现实总是残酷的,报纸上教育部的编成,公务员的招考,“不废而废”的现实,虽说令自认被国家遗弃的举子们变得有些失魂落魄,可与之相对应的,国家还是给了这些人指了一条路,教师,对于绝大多数穷书生来说,教师成为了他们最后的生计。
虽说一些前朝候补为官的士大夫精英们,依然的在等待新朝开恩,许前朝补官为用,可面对新朝重视的新学,他们也不得不去学习新学,而更多的穷书生却没有他们的那份休闲,为了生计,纷纷投身于各县、府创办的师范速成学堂,也有一部分人投考省城办的半年预科,五年学制的高等师范学院。
国立南京师范大学,在南京城外紫金山下,与国立南京理工大相领,背对郁郁葱葱的紫金山。周围的大自然环境显得极为优美。从学校附近,又可看到马鞍山至南京铁路上驰过的火车发出隆隆的轰鸣声,满天飞扬的烟尘,不绝于耳的“咔嚓咔嚓”声,长长的蒸汽萦绕在机头,这似乎带着时传来时代的气息。只不过这条从马鞍山延伸的铁路在光华门站便成为断头路。
国立南京师范大学是南京最早招生并投入使用的大学,它的规模、教师力量和设备,都是优先保障的,甚至执政府还提出了“最优秀的人才去师范大学”的要求,由此可见执政府对的师范教育这“群学之基”,国家教育建设根本的重视。
与任何一所教育部主办的大学一样,国立南京师范大学的校章规定的教育方针“除照部定教育宗旨外,特采最新民本主义”,即“道德实践”、“身体活动”、“社会生活”,“各种教授应提倡自动主义”,很强调人格和学识的全面培养。学校更是从社会上聘请了一批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教师,用于教学。
虽说教学主楼未成,但时不过是刚进洋历8月,师范大学便已经开始,来自各省的近4000名学生将在临时搭建的木板房内住宿、学习,在这里开始他们未来五年半学习生涯,在这些学生中,有十七八岁的接受新式教育的少年,也有三十余岁的中过秀才甚至举人的老书生,校舍虽是简陋,可那正在施工中的大学教学楼和宿舍楼,无一不让这些学生们感觉有些新奇。
此时这些年岁不等的学生,却穿着黑色的学生制服,按班分成方队站立在操场上,他们将在开学之前,进行一个月的军训,这是教育部制定的教育章程中的一个环节。
“……你们不要以为军训其实无非就是一群人列队站在操场上面向太阳站半小时,”
手端着步枪的军事教官面对着学生大声喝喊着。
“你们离开学校之后,将会负育人子弟之责,其责任远甚于其它任何学业,教育强国,教育强国,教育同样也可祸国”
年龄甚至比他们还中的许多人还要小上十几甚至二十岁的军事教员的语气非常严肃。
“现在,你们谁能告诉过,为何教育部会制定中国教育当以军国民教育为主”
环视着面前的学员,军事教官走到一个学员面前,盯视着他的眼睛。
“你来回答”
“报告教官,我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意图族存民强,非军国民教育而不能行”
微扬下巴,梁志致大声回答着教官的问题,他知道自己必须要用最大的声音回答教官的问题,否则准会遭受斥责。
“很好你来回来”
“报告教官,军国民教育,在于养成国民尚武精神,去除满清奴役两百六十年来奴性教育之必然”
“你来回答”
“人类的历史乃是人种竞争淘汰的历史,生存竞争、优胜劣汰不无纵贯人类历史,我民族遭泰西诸族侵袭,若不奋起行以军国民教育,复我民族千年尚武精神,复我民族之士精神,他日我国必陷国亡族灭之境,如印度、南洋诸如为历史所淘汰”
……
学员答着,教官点着头,军国民教育是教育部制定的方针大纲。断然行以军国,以护民族存亡。也正因如此,民族的危机和社会的责任才会促使教育部制定了以军国民教育为中国教育根本,意图以军国民教育重建民族尚武精神和士之精神。
“何为士之精神”
“士之精神信仰之条件,可得十数端。一曰常以国家名誉为重,有损于国家名誉者刻不能忍。一曰国家交涉有损于国家权利者,以死生争之,不畏强御。一曰苟杀其身而有益于国家者,必趋死无吝无畏。一曰己身之名誉或为他人所侵损轻蔑,则刻不能忍,然不肯为短见之自裁,不肯为怀忿之报复,务死于国事以恢复武士之誉。一曰对于所尊长,常忠实服从。虽然,苟其举动有损于国家大计或名誉者,虽出自所尊长,亦常抗责之不肯假借。事定之后,亦不肯自宽其犯上之罪,而常以身殉之。一曰有罪不逃刑。一曰居是职也,必忠其职,常牺牲其身乃至牺牲其一切所爱以殉职。一曰朋友有急难以相托者,常牺牲其身命及一切利益以救之。一曰他人之急难虽或无与于我,无求于我,然认为大义所在,大局所关者,则亦锐身自任之,而事成不居其功。一曰与人共事,而一死可以保秘密,助其事之成立者,必趣死无吝无畏。一曰死不累他人。一曰死以成*人之名。一曰战败宁死不为俘……要而论之,则国家重于生命,朋友重于生命,职守重于生命然诺重于生命,恩仇重于生命,名誉重于生命,道义重于生命,是即我先民脑识中最高尚纯粹之理想……”
回答长官提问的学员在那里道着的“士之精神”就象鼓槌般击打着众人的心。即便是这些手无搏鸡之力,百无一用的书生,此时也生出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只觉得浑身气血为之愤涨,似看到先秦诸人体国为国的一幕,若是人皆如此国必能强。
这是梁启超新书中“中国之士”的士之信仰,这是他在西方和日本对中国“中国之历史,不武之历史也;中国之民族,不武之民族也”的蔑视刺激下,内心怀着愤慨邃奋笔疾书,于月前写就,随即被执政府出资于商务出版,五千余字的文字是反思,亦是呐喊。
尚武精神和武德的消失,是中国自秦汉之后,最大之痛,而梁启超在书中所选取的具有中国士之精神的七十多个人物中代表民,基本都集中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阶层,春秋战国,分而争霸,一日不自发有位,一日就有被他国吞并的可能;所以在那样的历史环境中,从庙堂到百姓,都有一种“尚武”的精神,都有一种值得尊敬的“武德”。
最初书定稿名是〈中国之武士道〉,可在陈默然看后,却改名为〈中国之士〉,用他话说日本的武士道本身就是从中国剽窃的,日本武士道所信奉的“忠诚、信义、廉耻、正直、坚毅、简朴、胆识、礼节、诚实、礼仪”无一不是中国的古代传统,而现在中国唯一需要的做的就是重扬士之精神。
“数百年来,士之精神的缺失,必然导致的结果一是知之者不敢呻吟,不知者莫知痛苦;二是明知国家之危亡,犹可颂曰太平;明知官吏之**,犹可媚曰文明;明知人士之无罪,由可诬曰当诛……只有文武兼备的人才有坦白光明的人格,文武兼备的社会才是坦白光明的社会。偏重文德使人文弱、柔佞、阴险,只知使用心计、欺诈、失去了光明磊落的风度,中国二千年来社会各方面的卑鄙黑暗都是文德畸形发展的产物。”
作为执政府执政,陈默然不仅出资大印此书,发于官员、军队之中,甚至还特指定将其编入教程之中,“以教育弘扬士之精神”,自然的作为中国最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国立师范大学自然需要学习士之精神,最终由他们教授于学生,用尚武与武德改变这个民族千年的积病,而这正是陈默然所希望的。
就像此南京国立师范大学近四千名学生,在开学后,首先进行长达半年的预科学习,所学习的除去现代数字、理化、地理、历史之外,最重要一课便是军训,先把他们变成军人,随后才是老师。
当一个国家面临时生死存亡之危时,没有人会去考虑这么做的弊端,这么做未来发导致什么,有什么比民族生存更为重要?如果连国家、民族都不存在了,那么还有资本去谈论其它吗?自上而下的一致性,使得光复后的中国教育,从一开始就走上一条与他国截然不同的教育之路。
望着操场上进行军训的学生,张百熙的眉头时皱时缓,虽说京城破而未降,可南京却赦免了他,只因为他为教育作着一定的贡献,甚至于南京的教育部还给他一纸聘书,请他到南京教授国学,而在这国学面前,他自己亦一个学生。
过去人们常道“以德报怨是为美德”,而现在却强调“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现在的教育虽讲国学、虽依儒学,但扬的是先秦时的尚武之神,讲究的是“士”的精神,可以抛弃生命,去做必死之事。讲究有是“士为知己者死”,“士可杀不可辱”等的信条,又提倡以“忠”、“信”作为个人准则。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心想着自己将要上的课,张百熙颇为无奈的摇摇头,无论如何这去其糟粕的国学课总是要授的,在课堂上他必须要大讲“士之精神”,要通过教育重建执政所希望的“人人皆士”的民族。
“想法是好,但……”
心下轻叹着,张百熙的脚却在朝着不能不谓之简陋的教室走去,而在他的身后,依传来一阵阵吼声。
“这是什么?”
训练的教官左手举起手中的步枪。
“步枪”
“这是什么?”
“笔”
齐声的喝吼在操场上回荡着,学员们盯着教官手中的枪与笔,他们知道这是什么含意,与普通大学不同,师范学校的制服帽徽恰是枪与笔的交叉。
“两者相合为何物?”
“立国之基、强国之本”
听着学员们的喝吼声,教官这才满意的点点头,铁血是立国之基,而教育则是强国之本,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合上手中的教授档案,陈默然的脸上依带着不可思议的神色,甚至于不时的摇着头,爱因斯坦在中国而且是东序大学的一名讲师。
有那一个发现比这个发现更令人震惊的。
瞧见执政的神色,蔡元培的心里有些敲着鼓,东序大学招聘的近500名外籍教授、讲师都是他一手负责的。
“执政,我们在国外招聘教授时,虽说开出高薪,但真正的知名教授学者愿意来中国的毕竟只是少数,这些人无一不是经过精心挑选,其中不少人在欧美,或许并不是具备教授资格,但是对于我们来说……”
的语中多少的带着些无奈,
“相比于欧美一流高等学府,一流的教授往往不会接受的东序大学的聘书,这使得东序不得不放底要求,虽说放底要求,但目前的东序的教授和讲师,大都具备真材实学,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由名师推荐,我们同他们签定的亦是五年至十年不等的合同。”
“鹤卿,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不必有什么顾虑,没有凤巢岂能引来凤凰,这东序大学草创,能聘请来这些教授、讲师,已经实属不易,咱们这个国家说好听了什么都有,说难听了什么都没有”
点燃一根香烟,陈默然稍沉默了一会。
“可一无所有也不错,一张白纸好做画嘛这些教授、讲师在国外或许不受重视,但在这里我们可以给他们充分的空间和支持,让他们去从事教学和研究,你不是和我说过,办大学要守着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义的精神吗?对学生是,对教授、讲师亦是如此,谁能说在合适的条件下,我们引来的这些教授不会出现几个影响世界大学者呢?”
在蔡元培的面前,陈默然当然不会说这个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将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科学家,他的研究将会改变整个世界,毕竟现在的他只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青人,甚至根本不具备担任大学讲师的资格,可未来呢?只要这里能够给他提供足够的空间。
“二十年,我曾说过,中国富强的关键在未来的二十年,而在这二十年中,教育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中之重,现在东序若许没有任何名望,但二十年后谁知道呢?”
说话的时候陈默然用手指轻点着桌上爱因斯坦的档案,然后抬头看着蔡元培。
“也许二十年后,这个人会成令整个世界为之景仰的科学家,同样的东序也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理工学府,而这就是我们需要去做的,用二十年教育去改变这个国家,一年内,我可以练出百万强军,但是对于这个国家来说,二十年才能培育出一代人,”
陈默然的语气突然变得严肃,神情也显得极为认真。
“鹤卿,你的肩上之责,可远甚于我啊”
本文网址:http://www.ccxdq.com/xs/9/9177/375115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ccxdq.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